摘要:美軍的殺傷鏈建設正經歷著從傳統線性“殺傷鏈”向智能化、網絡化“殺傷網”的根本性范式變革,其核心目標是壓縮決策時間、提升體系彈性,以應對大國競爭時代的高強度對抗環境。本文分析美軍從 “殺傷鏈” 到 “殺傷網” 的轉型。傳統線性殺傷鏈易中斷、響應慢,殺傷網為網狀架構,可動態連接作戰節點,實現秒級響應與自愈。技術上,以全域態勢感知(如 HBTSS 傳感器)、AI 智能決策(如 DARPA “自適應跨域殺傷網”)、聯合全域指揮控制(如 “凱塞爾航線” 系統)為支柱。項目中,陸軍 “會聚工程” 將殺傷鏈縮至 20 秒,空軍 “拱頂石” 實驗推動技術實戰化。美軍當前面臨技術整合難等挑戰,未來將趨向于深化智能、抗毀與聯盟整合,核心是 “網絡賦能、智能驅動、分布式執行” 的作戰范式革命。
關鍵詞:美軍殺傷鏈,美軍殺傷網,作戰范式變革,人工智能賦能
1.從“殺傷鏈”到“殺傷網”:作戰范式的根本變革
傳統殺傷鏈(如F2T2EA模型)是一種線性串行流程,包括發現、定位、跟蹤、瞄準、打擊、評估等環節。這種模式存在固有脆弱性:任一環節中斷則整個鏈條崩潰,且響應速度難以適應現代戰場。
美軍正推動向“殺傷網”轉型,其本質是從“平臺中心戰”轉向“網絡中心戰”。殺傷網通過動態連接戰場上的所有傳感器、決策節點和射手,形成一張具有韌性、自適應能力的分布式網絡,實現“任意傳感器到任意射手”的智能匹配。
表:線性殺傷鏈與網狀殺傷網的核心特征對比

2. 殺傷網建設的關鍵技術支柱
拓撲結構美軍殺傷網的構建依賴于幾項關鍵技術的協同發展,其核心架構可由下圖清晰地展示:

2.1 全域態勢感知與多域節點融合
美軍正構建多軌道、多維度的感知網絡,以實現對戰場,特別是高動態目標(如高超音速武器)的持續跟蹤。
· 太空層:重點發展“擴展型作戰空間架構”(PWSA)低軌星座和高超聲速與彈道跟蹤空間傳感器(HBTSS)。PWSA的Tranche-1階段將集成Link-16天基轉發功能,極大提升數據中繼能力。HBTSS已被宣布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能提供高質量的跟蹤數據以支持火控。
· 跨域集成:通過“太空寬帶適配通信網絡”(Space-BACN)等項目,解決軍用、商用衛星及各軍種間通信協議不互通的問題,打造聯合彈性太空通信網絡。
2.2 人工智能賦能的智能決策
AI是實現殺傷網“智能”的核心,旨在將指揮員從海量信息中解放出來,聚焦于關鍵決策。
· 輔助決策工具:美空軍在內利斯影子作戰中心(ShOC-N)的實驗中,整合了帕蘭提爾公司“專家”智能系統等AI應用程序,可為動態打擊小組提供實時行動方案建議,支持人機方案平行對比,顯著降低操作員的認知負荷。
· 自主任務規劃:DARPA的“自適應跨域殺傷網”(ACK)項目開發了如MARS、ARAKNID等軟件原型。這些軟件能實時更新計劃,在動態戰場中跨域識別資產,并按優先級為指揮官排序推薦行動方案,添加新目標僅需幾分之一秒。
2.3 彈性網絡與聯合全域指揮控制
JADC2是支撐殺傷網的“神經系統”,目標是實現各軍種數據的無縫、安全流動。
· 云原生架構:美空軍通過“凱塞爾航線”全域作戰套件等基于云的指揮控制系統,整合各類作戰資源,確保功能正常并提升互操作性。
· 分布式指揮:實驗驗證了地理上分散的情報小組通過異構工具向共享通道傳輸數據的可行性,這正是其“紐帶項目”的核心理念,旨在建立彈性生存、全維整合的作戰能力。
3 主要項目與實戰化測試
美軍通過一系列旗艦項目推動殺傷網從概念走向實戰。
3.1 陸軍“會聚工程”
· 這是陸軍的核心實驗戰役,旨在驗證其貢獻于JADC2的能力。在演習中,實現了從傳感器到射手的殺傷鏈時間縮短至20秒的突破。
· 其關鍵裝備“泰坦”地面站,內置機器學習算法,能直接處理衛星數據并生成打擊方案,是“發現即摧毀”的典范。
3.2 空軍“拱頂石”與“竹鷹”系列實驗
· 作為空軍的先進作戰實驗室,ShOC-N通過年度系列實驗(如“拱頂石”)快速迭代戰術、技術和程序。2025年的實驗重點優化了新數據路徑,并深度整合AI應用程序。
· 這些實驗成果直接影響“竹鷹”等大型軍演的規劃,確保新技術能夠迅速融入實戰體系。
4 面臨的挑戰與未來趨勢
盡管進展顯著,但美軍殺傷網建設仍面臨多重挑戰。
· 技術整合復雜性:將海量異構平臺(戰略預警衛星、商用星座、各軍種武器系統)無縫集成,涉及巨大的技術難度和標準統一工作。
· 互操作性壁壘:不同軍種指揮官對自身領域能力的偏好、系統間的互操作性限制,使得跨域資源的價值權衡與協同規劃變得復雜。
· 系統可靠性:依賴的低軌衛星星座仍面臨技術風險,例如已有至少26顆低軌衛星因技術原因在大氣層中墜毀。未來聯合全域戰場下的系統承載能力也有待檢驗。
未來發展趨勢將聚焦于:
1. 深度智能化:AI將從輔助決策向認知域對抗延伸,實現更復雜的態勢預測和自主協同。
2. 增強抗毀韌性:通過更多樣化、低成本的可消耗節點和智能自愈合算法,提升殺傷網在強對抗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3. 深化聯盟整合:基于“五眼聯盟”等機制,強化與盟友在數據、標準和作戰流程上的互操作性,構建“聯盟殺傷網”。
5 總結與啟示
美軍的殺傷網建設是一場深刻影響現代戰爭面貌的系統性、根本性的作戰范式革命。這場革命的核心特點可以詳細概括為三個關鍵詞:網絡賦能、智能驅動、分布式執行。網絡賦能意味著美軍不再單純依賴于單一平臺的先進性,而是通過構建一個高度互聯的網絡系統,使得各個作戰單元能夠實時共享信息、協同作戰,從而實現整體作戰能力的大幅提升。智能驅動則體現在美軍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提高決策速度和精確性,減少人為錯誤,增強作戰系統的自主性和適應性。分布式執行則強調將作戰任務分散到多個節點,每個節點都具備一定的自主決策能力,從而提高整個作戰體系的靈活性和抗打擊能力。
在發展路徑上,美軍強調“實驗驅動”,通過頻繁且高強度的演習和實驗來快速驗證新技術、新戰術和新編制的有效性。這種做法不僅加速了技術的成熟和戰術的創新,同時也推動了組織文化的變革。美軍致力于打造一個能夠快速適應新技術、新挑戰的組織結構,鼓勵創新思維和靈活應變。
對于觀察者而言,理解美軍殺傷網建設的精髓,關鍵不在于追蹤某一型武器的具體參數,而在于把握其網絡化、智能化的整體作戰理念和快速迭代的創新能力。這意味著,美軍的作戰能力不再僅僅依賴于單個武器系統的性能,而是依賴于整個作戰網絡的協同效應和智能化水平。通過這種作戰范式的轉變,美軍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戰爭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保持其在軍事領域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