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上午,第九屆(2025)國家信息安全與自主可控戰略高層論壇在北京萬壽賓館舉行。論壇以“智能時代的網絡信息安全”為主題,由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主辦,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信息安全分會聯合中孚信息等單位承辦,來自黨政軍機關、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的約300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智能時代網絡信息安全發展大計。中孚信息深度參與論壇組織工作,助力搭建行業交流平臺,并由公司解決方案中心總規劃師江仁杰發表主題演講,重磅分享基于 AI 的電磁空間安全檢測技術創新與應用實踐。
論壇環節內容豐富、聚焦前沿。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呂述望教授以《AI 浪潮下的網絡安全問題》為核心發表主旨演講,深度剖析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背景下網絡安全領域面臨的新挑戰、新風險與應對方向;中國工程院沈昌祥院士則圍繞《用自主可信計算打造人工智能安全產業新生態》展開分享,從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角度,提出構建 AI 安全產業生態的路徑與構想。此外,在前沿趨勢探討環節,不僅有行業專家深入交流行業動態與未來方向,來自全國的各領域企業也積極參與,帶來了基于實踐的前沿技術成果、應用案例與發展經驗分享,進一步豐富了會場討論維度,促進了產學研用的深度互動。

中國科學院大學 呂述望教授

中國工程院 沈昌祥院士
中孚信息解決方案中心總規劃師江仁杰以《構建基于AI的體系化電磁空間安全檢測能力》為題,結合當前信息安全嚴峻形勢、國家法規要求、行業實踐痛點和現實安全需求,系統闡述了中孚信息在竊聽竊視檢測領域的技術突破與產品成果。
中孚信息解決方案中心總規劃師 江仁杰
江仁杰在演講中指出,當前西方敵對勢力情報竊密活動日益加劇,個人智能終端泄密風險突出——據2024年國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臺(CNVD)數據,全國76.2%的安卓應用存在高危漏洞,其中226萬款可監聽通話狀態、103萬款可后臺定位,且超半數跨境數據直接流向美國;同時專用竊聽竊視設備呈現 “集成化、微型化、偽裝化” 特征,而傳統檢測設備卻面臨功能單一、頻段覆蓋不全、誤報率高、對人員專業度要求高等弊端,電磁空間安全檢測工作亟待升級。
針對這一系列安全需求和行業痛點,江仁杰詳細介紹了中孚信息以“多技術協同+AI快速研判”為核心技術路線,通過構建三大核心技術群,打造中孚獵影·竊聽竊視檢測儀,實現電磁空間安全檢測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全頻段覆蓋的信號掃描技術
檢測頻段涵蓋1MHz—9GHz,可快速掃描 WiFi、藍牙、移動通信等信號并精準定位,能夠識別關機狀態下的蘋果設備。
多源異構數據結構化整合技術群
整合紅外熱成像識別、音視頻信號還原、內窺鏡圖像偵測等技術,聯動非線性節點探測設備,完成多維度數據的結構化治理,為持續檢測提供數據基礎。
基于 AI 的多維偵測判斷技術群
創新采用 “光斑 + 紋理 + 材質” 多維判斷模式,大幅提升識別精度——低光照場景下攝像頭識別率從65%升至92%,≤1mm鏡頭識別率從80% 提升至95%,誤報率則從15%降至3%。
中孚獵影·竊聽竊視檢測儀不僅在技術上實現突破,更兼顧實用性、便捷性和融合性特點:設備實用全重僅1.8kg,持續工作時間不少于8小時,單臺設備一次檢測面積可達1600 平方米以上,按每間辦公室30平方米計算,一個工作日可完成不少于50間辦公室的檢測任務,既能高效執行涉密場所電磁空間安全檢測,也能為個人隱私安全提供保障。

江仁杰還透露,中孚信息正積極推進專用版本計算機保密檢查系統與中孚獵影·竊聽竊視檢測儀的數據融合,將在軍方技術安全檢查中率先實現 “網電一體” 技術手段的初步整合;下一步,公司將進一步拓展產品功能,推動相關技術與黨政、軍工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平臺的數據融合貫通,構建完善網絡和電磁環境安全檢測技術體系,為黨政機關、央國企、軍工單位提供 “宏觀全局 + 微觀細粒度” 相結合的體系化安全保密檢測支撐。
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為信息安全行業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平臺。中孚信息作為聯合承辦單位,不僅以實際行動助力行業發展,更通過技術成果分享,展現了公司在信息安全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未來,中孚信息將持續大力推動 AI 與信息安全技術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產品技術體系,為構建數字中國的體系安全貢獻更多力量。